在战争年代里,它是轰鸣的恐怖;在和平岁月中,它是不灭的传奇。
“象”式坦克歼击车,前身是“斐迪南”坦克歼击车。为了战胜苏联的T-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,1941年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坦,波尔舍(即我们熟知的保时捷)和亨舍尔两家公司参与竞标。军方考察实验结果选中了亨舍尔,这便是日后声名远扬的“虎”式坦克。而落标波尔舍的样车便被改装成了”斐迪南“坦克歼击车。“象”式坦克的生产从1942年底开始。到1943年中,完成了全部90辆的生产任务。这些坦克歼立刻被指派库尔斯克前线。“象”式在攻破苏军防线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不过在战争后期被占据地理优势数量优势的苏军坦克围歼,付出惨重代价。“象”式还在苏德的其他战役中和意大利战场上被使用,均获得卓越战绩。
坦克性能:
战斗全重 68000千克
车长 8.14米
车宽 3.38米
车高 2.97米
最大速度 27 千米每小时
最大行程 公路/越野:150/90 千米
乘员 6人
武器88毫米Pak 43/2;2x7.92毫米MG34
弹药 88毫米:50发;7.92毫米:600发
装甲 20-200毫米
爬坡度 24度
通过垂直墙高 0.78米
越壕宽 2.64米涉水深 1.00米
主武器为1门pak43型88毫米加农炮,火炮全长6686毫米,身管长6300毫米,长径比为71倍口径,总重量2.2吨。所用炮弹为榴弹和穿甲弹,基数为55发。其中,穿甲弹20发,榴弹35发。穿甲弹最大射程达5000米,可击穿30度倾角的159到207毫米厚的钢装甲(500到2000米的范围内);可击穿t-34坦克的主装甲(2800米的射击范围内),或击穿m4“谢尔曼”中型坦克的主装甲(3000米的射击范围)。这在二战中期,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火炮了。
车体前部装甲由2块100毫米厚钢板重叠,战斗室前部也厚达200毫米,侧部及后部为80毫米,这在当时德军中属最厚。全车由6名乘员操作,战斗全重达到65吨故最高时速只有20Km,同时十分耗油,携带950升燃料时作战半径只有150公里。
首次亮相:在1943年7月攻击库尔斯克时该坦克首次投入战斗,战斗初期痛击仗着人多自大的苏军,在德军第一次冲击失败后苏联坦克立即采取苏军拿手的集群反冲击,他们认为新型T-34/76可以抵挡四号突击炮、而KV-1S和SU152亦可与“虎I”抗衡。但是事情和苏联人想的相反,苏坦克编队首先被“黑豹”痛打,当他们穿越开阔地来到波涅里车站时,首次遇到了无法击穿的钢铁怪物,76毫米火炮根本就象是挠痒痒。这就是“斐迪南”驱逐坦克,88炮所向披靡、苏联坦克的损失数量达到“不敢写进战报”的程度。但“斐迪南”不能进行长时间和近距离作战,它采用过分先进而难以维护的电动变速机故障频频,而车内近战武器太少,所以在反坦克经验丰富的苏联步兵及强击机攻击下,40辆“斐迪南”完全损坏,但几乎都是毁于空袭、自身故障、地雷或步兵近战,没有被坦克炮正面击穿的记录。很多苏联士兵从此患上一种精神病——“象式综合症”。
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运往库尔斯克的“象”式坦克竟然未装机枪,结果,在苏军步兵逼近攻击时显得束手无策,损失严重。因此,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,可以回收的50辆“斐迪南”接受改造,德国人将剩下的50辆“象”式都装上了GM34型7.92毫米机枪。
“改造后的车辆改名为“象”型,在1943年夏季意大利战役中狠狠教训了英美坦克兵,让美制早期M4坦克乘员也患上了“大象综合症”。在1944年德军对抗强悍的苏联IS-2重型坦克,事实证明“象”型仍是德军最好的坦克之一。
在“猎豹”出现之前,“象”始终是德国坦克的不败象征,除苏制100毫米反坦克炮外,任何盟国火炮都无法在1000米距离对它构成正面威胁。象式坦克虽然只生产了90辆,但是其摧毁的坦克以及对敌方造成的威慑远远超过其生产成本,可谓一代坦克之王。
发布于:四川省